6月14日,由中國外文局所屬中國對外書刊出版發行中心(國際傳播發展中心)和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共同承辦的2023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國際合作與全球人權治理”分論壇在北京舉辦。來自法國、意大利、波蘭、瑞士、伊朗、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近50位中外嘉賓圍繞相關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分論壇現場
烏茲別克斯坦最高會議立法院第一副議長、國家人權中心主任阿克馬爾·賽義多夫,加蓬司法、掌璽、人權和性別平等部部長埃爾莉娜·昂托內拉·恩當貝·達馬斯,科特迪瓦國家人權理事會主席納米扎塔·桑加雷,塞爾維亞國家管理和地方自治部國務秘書焦爾杰·達比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桑愛玲,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中國人權研究會第四屆理事會副會長李君如,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魯廣錦,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委員會委員沈永祥等多個國家政要、高級官員、國際組織代表出席會議。
瑞士前駐華武官、漢學家、歷史學家、國際安全政策專家賀彼得對中國外交政策以及善治理念進行深入解讀。他認為,中國的外交政策發揮了多重作用,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不光是為了本國利益,也是為人類的共同利益而努力。安全應是平等的,每個國家都有平等的權利參與本地區的安全事務,并且擔負起維護地區安全的責任。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桑愛玲從當前的世界變局出發,呼吁保障兒童以及年輕人權利。她表示,希望繼續擴大和中國政府的合作,為踐行可持續發展目標,消除貧困,建設更安全、更和平、更公平的世界而努力,更好確保未來兒童及年輕人權利。
外交學院國際法系教授、外交學院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張愛寧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著平等、合作、發展、安全等人權核心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語境下的人包含了人與環境相和諧、人與人相和諧、國與國相和諧三方面內容。人類命運共同體下的全球人權治理更加注重人權的全面發展、人權的共同發展、人權的包容發展、人權的可持續發展。
新華社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葉書宏表示,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穩步推進,基于自身發展提煉總結,經過實踐檢驗的中國理念也開始投射到更廣闊的全球領域。中國立足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探索為人民謀幸福的發展新路,凝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共識,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治理智慧,這份思想財富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永和指出,推動全球人權治理首先應當將“人”作為出發點,立足于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于全人類共同價值;其次,應當以多元主義為研究視角,尊重人權普遍性的同時,強調人權發展模式的多樣性,推動更廣泛的人權價值共識形成;第三,應當深入探究“基于發展的人權觀”,將發展置于全球宏觀政策研究的突出位置,平等地發展經濟伙伴關系和推動多邊合作;第四,應當認識到國家行動計劃對國家人權與全球人權治理的實踐功能與重要意義。
法國《自由思想》雜志主編讓-皮埃爾·帕吉從多邊主義的視角闡述了聯合國憲章的重要性、必要性,并針對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建立國際新秩序提出了意見建議。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可以走符合自身國情的人權道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讓人民充滿信心。他表示,中國是一個非常好的模范,因為中國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為所有人提供了信心和一個共同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