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至11日,2025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在合肥舉行。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出席開幕式及主論壇,并在網絡文明國際交流互鑒分論壇上作主旨發言。
于運全在分論壇上作主旨發言
于運全指出,網絡文明、數字文明是伴隨互聯網發展而產生的新文明形態,是傳統文明在數字空間的延展與演進,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我們剛剛迎來首個聯合國“文明對話國際日”,世界多地舉辦慶祝活動,加強文明對話已成為各國人民普遍愿望。
于運全建議,新形勢下做好網絡文明國際交流互鑒,一是要加強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充分運用短視頻、直播等新業態,為文化交流開拓新空間;二是做好數字時代中華文化符號提煉,打造鮮明、生動、直觀的中華文化符號體系,切實提升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發揮青年在網絡文明交流互鑒中的創新力量,鼓勵廣大青年用數字語言、科技手段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為文明互鑒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智慧。
于運全還出席了黨的創新理論網上傳播分論壇,并作為嘉賓參與發布地方“文明+”新媒體矩陣典型案例,現場展示了100家“文明+”新媒體矩陣典型案例賬號。
大會主論壇還公布了“2025年網絡文明建設優秀案例”,中國網“第三只眼見中國”(My China Eye)國際傳播產品入選。同時,網絡文明國際交流互鑒分論壇發布了“網上蒲公英”典型案例,中國網西班牙籍專家潘阿里、新媒體編輯裴希婷入選。潘阿里作為“網上蒲公英”代表在分論壇現場作交流發言。
大會現場
本次大會以“匯聚網絡正能量 引領時代新風尚”為主題,由中央網信辦、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央和地方有關單位負責同志,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網絡社會組織和互聯網企業負責人,專家學者、正能量網絡名人代表和青年學生代表等參會。大會通過開幕式、主論壇、14場分論壇及“科技·點亮網絡文明時空”主題活動,全面展現網絡文明建設成果,凝聚社會共識,推動網絡空間清朗有序發展。在合肥期間,于運全還赴安徽國際傳播中心、安徽畫報社、科大訊飛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調研座談,就推動國際傳播領域有關合作開展深入交流。